[21件事EP07]高山的空氣和平地的空氣有什麼不同?

登山前要知道的21件事

第7件事

高山的空氣和平地的空氣有什麼不同?



        想像一下,當我們一步一步往上爬,海拔越來越高,我們會感覺到兩個跟空氣有關的自然現象。

  第一個是空氣的溫度變低了。為什麼夏天的時候,大家都想到去山上避暑?就是因為山上的氣溫比平地低,比平地涼爽呀!躲到越高的地方,氣溫下降越多,就有天然的冷氣可以吹。

  第二個現象我們人無法直接感受到,要用道具來解釋。什麼道具呢?登登,袋裝洋芋片!

  如果把這包洋芋片帶到高山,會看到什麼現象呢?

  洋芋片會整包膨起來,但是這不是洋芋片變多了,原因是高山上的氣壓比平地的低,而袋子裡面的空氣保存了平地的氣壓,所以包裝袋就膨脹了。

 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現象,海拔高度對於空氣溫度的影響。他有個近似公式,海拔高度每上升一百公尺,氣溫下降0.6度。所以呢,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,會比平地少了三千除以一百乘以0.6等於18度。假設平地氣溫是30度,此時三千公尺的高山,氣溫就是30減掉18等於12度。

  有些朋友覺得這不對,他在夏天去過合歡山,不記得有這麼冷啊?

  這其實跟天氣好壞有關。大晴天,高山的陽光很強,在可以曬到太陽的地方,會直接被陽光加熱,穿短袖也可以,不會覺得冷。但是走到陽光曬不到的地方,就可以感覺得到一股涼意,穿短袖的人就開始發抖,好冷好冷。

  海拔三千公尺的,高山的夜晚就更不用說,就算是夏天也只有十幾度,甚至比平地的冬天還要冷。

  所以,就算是夏天,要去高山,還是得要攜帶足夠的禦寒衣物,不能因為平地很熱,就忽略山上氣溫很低的事實。冬天更不用說,高山除了寒冷,還會結冰下雪。冬天去高山,除了更多更厚的禦寒衣物,有時還需要冰雪地行進用的裝備,與使用這些裝備的技術。

  第二個現象,是爬得越高,氣壓越低。

  身體要運作,產生能量,都需要氧氣。我們把空氣空氣吸進肺部,在肺泡裡,紅血球的血紅素和氧結合,接著心臟推動血液,將充滿氧氣的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,讓細胞可以產生能量。

  當氣壓下降,空氣中的氧濃度會降低,血液運送給肌肉的氧氣也跟著減少。所以到了高海拔的地方,走一走就喘、好像吸不到氣,別太緊張,只要休息或放慢步伐就會緩解,那都是正常的現象。肌肉得到的氧變少,產生的能量也變少,運動能力當然就變差,所以在高海拔地區,體能一定會比平地要來的差。

  大家應該都聽過「高山症」這個名詞,它的正確名稱是「高海拔疾病」。最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就是「急性高山症」。除了「急性高山症」之外,高海拔疾病,還包含有「高海拔腦水腫」,和「高海拔肺水腫」。

  如果你正在海拔兩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,開始頭痛,又伴隨著頭暈、失眠、噁心或嘔吐、虛弱這些症狀,就是典型的「急性高山症」。

  在高山,有步態不穩,無法腳尖對腳趾穩穩地走直線五公尺,或意識改變的症狀,就有可能是「高海拔腦水腫」。而休息狀態下,如果有呼吸困難、咳嗽、虛弱無力或活動力降低、胸悶或胸漲,這四種症狀發生了兩種以上,就有可能是「高海拔肺水腫」。而大家得特別小心,「高海拔肺水腫」有很高的致死率。

  會不會發生這些高海拔疾病,主要跟個人體質有關,另外某些心血管,或肺部有關的疾病也會增加風險。但是它跟運動習慣沒有關係,並不是說這個人很壯就不會發生高海拔疾病。不過,快速上升、保暖不足、疲勞等等因素,都會增加高海拔疾病發生的機率。之前上去過高山,沒有發生任何高海拔疾病,那也不代表你這次就一定不會發生。尤其很多人只是白天幾小時,短暫上去高山,那樣的經驗,根本沒什麼參考價值。

  一旦發生高海拔疾病,最好的處置就是「下降」,趕快往下到低海拔的地方。快速地下降高度,可以有效地改善高山症;持續停留在高海拔地區,有可能讓症狀急速惡化喔。

  登山前要知道的第七件事,就是高山的空氣不一樣。而你,準備好要去高山大口呼吸新鮮空氣了嗎?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