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1件事EP09]爬山前要做功課

登山前要知道的21件事

第9件事

爬山前要「做功課」


  山友說的做功課,並不是學校老師出了一堆家庭作業;而是說我們得要在出發之前,先查好資料,認識想要去爬的山,要走的那條路線,它是怎樣的環境,每一個叉路該怎麼選擇,又要先做好哪些體能上的,或是裝備上的準備?

  以前有一些書籍,會一個一個區塊,系統性地介紹登山路線,但是這樣的出版品已經越來越少。現在要查詢登山路線的資訊,大家都是用網際網路。

  我們可以利用Google這類的搜尋引擎,或者也可以在某些讓山友免費張貼遊記的網站,輸入跟路線或山區地名等關鍵字,進行查詢。而山區的路況常有變化,應當多比較幾份不同的資料,尤其是比較新的紀錄,這樣比較保險。

  看到一座想爬的山,一條想走的路線,首先得要知道的是,怎麼抵達登山口?是要搭大眾運輸,或是得包車,叫計程車,或甚至得要自己開車?而如果要自己開車,山區的路況如何,車該停在哪裡等等,這些也都要事先了解。

  下了車之後開始走,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找到登山口。有些登山口比較隱密,沒有指引很容易找不到。所以在查資料的時候,一定要把相關的文字描述都讀熟,如果有照片,也要先仔細看,這樣才不會到了現場,連步道或是山徑的入口都找不到。

  再來我們應該要認識,自己即將要爬的登山路線,在地圖上,看起來是什麼樣子。前一集,我們有推薦大家,要在手機裡面安裝登山應用的APP,然後用一鍵下載的功能,自動安裝魯地圖。

  上山前,要提早熟悉自己要走的步道,或是山徑,在魯地圖上是哪一條線,遇到叉路要選哪一邊。大家在網路上查詢紀錄,或是看導覽書籍的時候,就可以一邊在魯地圖上面,比對路線。透過這個模擬的動作,我們會記得預定路線,它在魯地圖上面的走向。等到真的上山的時候,就比較不會臨時看不懂是哪一條線,或走錯路跑到別的地方。

  如果能查到路線的爬升、距離還有花費時間,那就更好了。因為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,這條路可能要走多久、有多累,要準備多少的水或食物。尤其,知道其他人通常花費多少時間去走這條路線,對於我們做行程的規劃,很重要,我們可以預測自己會不會走到天黑,或是為了避免摸黑看不到路,就設定一個折返下山的時間。

  第六集,我們有講到山徑通常不會像步道一樣,有那麼多人工的,輔助行走的設施。在查紀錄、認識路線的同時,我們也得注意登山路線的路況,哪幾段是人工的鋪面,哪幾段是自然的泥土路?是不是有危險的地形?知這些資訊後,才可以選擇適合的鞋子等等裝備。

  第七集,我們有講到山上的空氣不一樣,所以我們也得知道,即將前往的山區,海拔分布範圍,需不需要做高山症的準備。另外,我們也可以概略估計山上的氣溫是幾度,準備合適的保暖衣物。

  出發前幾天,我們可以在中央氣象局網站,或用它們的APP,看到氣溫和降雨的預報,或是颱風資訊;而出發前一刻,也可以看一下雷達回波圖,知道當地現在的降雨資訊。如果要去的山區正在下大雨,天氣很不好,除非是想測試裝備,或是自我磨練,有必要堅持非去不可嗎?

  登山前要知道的第9件事,就是要做功課。有準備,才能知道該穿什麼,該帶什麼,該做什麼,這樣也才會更安全。而你,準備好要為你的下一趟登山行程做功課了嗎?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