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1件事EP14]你應該要懂的洋蔥式穿搭

登山前要知道的21件事

第14件事

你應該要懂的洋蔥式穿搭


  前一集,我們談到登山的洋蔥式穿搭,這一集,登山前要知道的第14件事,我們要更仔細來談登山的衣服。這些衣服,根據它主要的機能,分為底層、中層與外層。

  底層是最貼近皮膚的衣服,最熱的時候,就只穿著底層。在台灣,最常用的底層,就是排汗衣,很多人造纖維(化學纖維)做的排汗衣,都有不錯的快乾與排汗能力。如果要去高山,得盡量避免棉質的衣服,因為它吸水之後,乾得很慢,會讓身體的熱,更快流失,這點要特別注意。

  中層也就是保暖層,例如羽絨衣、化學纖維做的鋪棉或刷毛衣,這些都是適合登山用的保暖衣物。中層不一定只有一件,例如帶兩件比較薄的,取代一件厚的中層衣,也是可以。

  化纖刷毛衣的好處是,便宜,好買,透氣性好,有不同的厚度,樣式選擇也多。但是相同的重量,它的保暖能力,不如羽絨衣,也不如化學纖維做的鋪棉衣,或說是化纖填充的夾克。

  羽絨衣的優點就是輕、而且可以壓縮成很小一包,因此很多人想到要帶保暖的衣服,第一個就想到羽絨衣。但是在台灣爬山,用羽絨衣來保暖,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那就是羽絨一旦被自己身上的汗水,或是外頭的雨水弄濕,整件衣服就會塌下去,失去保暖的功能。因此羽絨衣只適合用在乾燥的環境,或是遮風蔽雨的空間。

  羽絨製品的清洗也比較麻煩,最好用專業洗劑,烘乾的時候也要小心拍打,才能確保羽絨還是一樣蓬鬆,不會受損。近幾年羽絨衣的價格也越來越更平易近人,一千多元就可以買到品質很不錯的了。

  相同重量下,化纖填充的夾克,沒有最頂級的羽絨衣那麼溫暖,壓縮之後也不像羽絨那麼小一包。但它不容易吸水,就算被弄濕,還是可以維持蓬鬆的結構,還可以保有一定程度的保暖能力。整個濕掉的化纖填充夾克,擰一擰,依舊可以用來保命,而整個濕掉的羽絨衣,穿了可能還更快失溫。

  化纖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容易清潔保養,可以用洗衣機洗。這幾年化纖材料持續進步,價格也更平易近人,一千多元就可以買到很暖也不重的外套了。對台灣這種潮濕多雨的環境,化纖填充的保暖外套,是比較好照顧的保暖選擇。

  外層最主要的功能,是阻隔環境的風和雨。強風會不停帶走身上的熱能,而底層和中層衣物,必須在乾燥的環境,才能夠發揮最理想的保暖功能。如果羽絨衣被弄濕,它的保暖力就會消失。因此在下雨、潮濕或是風很大的環境,外層的防風防雨功能,就非常重要。

  最簡單的外層衣就是雨衣。兩截式的雨衣,也就是說有一件獨立的雨褲,穿這樣一套,活動度比較好,也比較耐用。而小飛俠雨衣,或輕便雨衣在山上比較會勾來勾去,一個不小心就容易用壞掉。更別提只帶一支雨傘了,沒有多少剛入門的朋友,可以撐著雨傘在山徑上走路,卻能維持不摔倒的。

  一般的雨衣沒有透氣性,皮膚透出來的水蒸氣,還是會凝結在雨衣裡面,把衣服弄濕。因此爬山的人,喜歡穿防水透氣布料做成的風雨衣,例如Gore tex或是其他有類似特性的材質。登山的人說到要帶雨衣,其實他的意思通常是在講防水透氣的外套和雨褲,而不是在那外面,又套了一件輕便雨衣。

  不管買了哪一種雨衣,都沒辦法保證裡面的衣服完全不會濕。所以行進之間,一定不能穿羽絨衣。如果你唯一的保命保暖衣就是羽絨衣,把它弄濕了,跟沒帶是一樣的。

  除了雨衣之外,像這個急救毯,也可以幫忙隔絕風雨,反射熱能,緊急避難的時候,可以幫忙避免失溫。

  登山前要知道的第14件事,就是要選擇適合的保暖和防雨裝備,而且也得在正確的時機使用它,不要讓它濕透了變成廢物。而你,是不是已經知道該攜帶怎樣的保暖和防雨裝備上山呢?

留言

熱門文章